请教刘润:如何能在2020-2027年间,成为下一个刘润
9月10日教师节,刘润会在「刘润·2020年的老师们」社群中做一次分享,感谢各位老师。
分享之前,社区管理员旺小哥邀约大家向润总提问(我是润总摄影老师)。
我的第一反应的问题是这样:
但其实我内心更想问:《如何能在2020-2027年间,成为下一个刘润》
01
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?
第一、基于时间
润总是2013年从微软离职,开始创立润米咨询。现在刚好7年。
这意味着润总完美赶上互联网第三波浪潮——2012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。
而今年是2020年,往后是5G时代、人工智能时代、物联网时代、基因编辑、机器人时代等等的到来,很可能即将引来互联网第四波浪潮。
每一个个体都需要思考未来。
第二、基于身份
刘润是1999年开始进微软工作。
而这二十年间,非富二代崛起的方式,基本三种:
1、进入一家高速上升的企业
比如当年阿里巴巴的116号员工,前台小姐童文红,有阿里0.2%的股份。按现在阿里市值,早已超过50亿RMB身家。现在也是菜鸟网络的总裁。
2、创业一家公司
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无数神话
3、成为超级个体
比如刘润、罗振宇、罗永浩、樊登、甚至李子柒、李佳琪都是2013-2020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超级个体。
他们是KOL(关键意见领袖),是这个时代众多人的偶像,个人品牌远远高于公司品牌。
毫无疑问,前两种方式越来越难,关键是高度依赖外部不可控因素。
而第三个选项——成为超级个体,是大家更期待,且更有可能把握的方式。
虽然润总把这三条路径都站住了,但我更关心他的超级个体身份。
在《未来的工作》一书中,论证在未来公司会出现更多头部效应,大量腰部和尾部企业会越发艰难。
书里预言,到2030年时,有90%的人会自由职业,让自己成为个体。
So,问题扩展为:
如何从2020年开始布局,在互联网第四波浪潮到来时,学习互联网第三波浪潮之巅的刘润,从而成为超级个体?
当然,如果让润总直接这样回答,显得很不礼貌。
这个问题展开,至少有100多个问题,写成一本书也不为过。
所以,我还是先进行一些基础的思考框架,把问题范围缩小
02
如何像刘润那样,把自己活成系统?
首先我们来看,
想成为第四波浪潮的超级个体,首先要看懂第三波浪潮的超级个体是什么?
所以,什么是「刘润」?他到底有多厉害?
注意是“What is 刘润”?而不是“Who is 刘润”。
因为某种意义上来说,超级个体版的刘润并不是指一个人,而是一整套「系统」。
李子柒、李佳琪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活成了一套系统,但是刘润本人很清楚。
很多朋友问我,想更多了解商业,该看刘润的什么内容呢?
从第一篇,看到最后一篇?No。
我的回答永远是——他在得到上课程《商业洞察力30讲》的第八讲,《搭建模型:白手起家,创业者如何找到自己的战略势能?》
这篇文章,值得你看10遍。因为我至少看了100遍。
对于99%的人来说,这是一篇看上去很厉害的文章。但这篇文章在我的Obsidian中,它是这个形状——延伸了100多个节点
| 这篇文章为什么这么厉害?
一个人在7年前创业,一开始就按一定理论(系统动力学)去搭建个人体系,并且真的一步步去完成,而取得巨大收益。这就太恐怖了。
上一个这种耳熟能详的案例是谁?1994年在纸上写下飞轮效应的Jeff Benzos。
期间,他几乎同时打理着自己每年上亿收益的咨询公司、私董会、各个城市线下大课,还得带领企业家游学。
另外还运营着一个一百万人的公众号,日更优质文章,期间写了18本书,得到700篇专栏,40万人订阅,还要回学员评论。
网上写他如何开挂的文章,百度搜索有5页那么多。
北大金融学的香帅老师,曾怀疑刘润不是个真实的人,而是AI。
| 刘润搭建的系统什么样子呢?
强烈建议你去听原文。我大致阐述一下:
刘润2013年开始做润米咨询,咨询公司靠什么做起来?
麦肯锡和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朋友都会告诉你,靠成功案例。
但一开始没有案例怎么办?润总在问了很多朋友后得结论,靠声誉。
那么声誉怎么积累?
靠作品:企业家读到发自内心认同的作品,“醍醐灌顶的文章,透彻心扉的书页,才能建立声誉。”
那怎么写出大量好的作品呢?
靠学识:“参与真实商业、解决具体问题、身处商业前沿,才能有真才实学、真知灼见。”
那他如何不断积累自己学识?
靠声誉:良好的声誉才会有更多企业成交,才会积累大量案例去写作和积累学识。
所以,一个完美的循环系统,就已搭建。
而后面要做的,就是日复一日的推动这个飞轮,所有时间都为这三者让道。
最终,形成一个国内最强大的个人系统。
-刘润在《商业洞察力30讲》中,自己绘制的系统图-
所以,如何成为超级个体,第一个关键概念——搭建「系统」,让自己活成「系统」。
但是,如何搭建呢?系统,可不是在纸上画出来揣兜里就行。而是要真刀真枪,在险象环生的商业市场中存活下来。
那该如何搭建呢?
03
搭建系统的关键,如何干掉交易成本?
这恐怕要反复读润总的第二篇文章:
他在「得到」另一门课程,《商业通识30讲》中的第6讲,《模式创新:所有伟大的机会,都源自于巨大的结构改变》。
文章开头就有一个灵魂问题:
“到底什么叫商业?三句话
第一句:商业的本质,是“交易”;
第二句: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(增加了交易成本),让交易过程遭遇“阻力”;
第三句:所谓商业进步,就是用越来越低的“交易成本”,克服阻力。”
什么意思?
无论你给自己搭什么系统,都需要打死“信息不对称”和“信用不传递”这两条恶龙,从而降低交易成本。
比如李佳琦,做直播带货,凭什么就把自己弄成了超级个体?比明星收入还高?
在「刘润公众号」,《拆解直播带货》这篇文章中写得清清楚楚——因为打死了“信息不对称”这条恶龙。
视频带货的两条核心逻辑:
1、给全网最便宜的价格
2019年李佳琦因为某品牌给他的价格比其他渠道贵20元,就在直播间宣布“永远封杀这个品牌”,甚至说“给我淘宝弹窗的资源都不会再合作”。
给粉丝惊掉下巴的价格,这就是直播带货的本质逻辑。
因为量大,他可以直接让厂家直接供货,没有中间商赚差价,大大降低交易成本。
2、可以介绍复杂的商品
网上购物的最大弊端是什么?只有图片,没有体验。
所以亚马逊做电商从卖书开始,京东做电商从3C产品开始,因为商品统一标准够简单。
而视频则可以展示其它商品更多复杂信息,比如一盒小龙虾,李佳琦可以现场吃,并描述整个体验感受。
粉丝多忙啊,买每件商品,不可能都自己去实验,对比,体验,自己也没有获取更多商品信息的能力。
所以李佳琦来帮你搞定啊。这还是消除信息不对称,从而降低交易成本。
再比如十年前,周围人上EMBA,你是不是觉得他们很牛?
并不觉得,我只是觉得他们有钱。
但在2016年,刘润的《五分钟商学院》推出,过去一个人需要花10W的价格,变成了现在几十万人订阅,而每个人只需要花¥199元。
老师比之前多收入100倍,学生比以前便宜了1000倍。
关键是,让从前像我们这种读不起EMBA的人,有机会比他们学得更好。
这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力量。
So,“刘润”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。不断思考如何去降低别人交易成本,搭建自己系统,是内核中的内核。
自从开始写文章,我微信至少加了500个作者,很多也做短视频。
即便一些几十万粉丝博主,似乎也没有去思考系统的习惯。更多沉浸在点击量增长的快感中。
那么,像我这样,曾经也在咨询公司,现在专门写分析类文章的人,又能给什么人,降低什么样的交易成本,从而创造更多价值呢?
是不是完全复刻润总模式,就能在第四波浪潮中,成为超级个体呢?
04
还有一项很重要
No,当然不能抄袭复刻。人不一样,时代也不一样。
5G、AI、物联网、增强现实,这些东西已悄然来临。我们在这个时代又该做什么呢?
当然,刚刚说到两个核心:「建立系统」,「降低交易成本」,这两个底层不会变。
但如何把两者放在互联网第四波浪潮里来想呢?
我的感受,应该推荐读润总的第三篇文章。
还是「得到」课程,《商业通识30讲》中的第11讲,《网络密度:网络密度越高越好,交易成本越低越好》。
什么叫「网络密度」?
网络密度=实际连接数/可能连接数
比如洪七公、欧阳锋、王重阳、黄药师四个人,他们全部人的相互连接数是多少?
下图数一数就知道,答案是6。
但有可能,欧阳锋和黄药师有仇,王重阳和欧阳锋又隔得很远,实际连接数只有3。
现在的网络密度就是,实际连接数/可能连接数,3/6=50%。
再比如,你爷爷的床头的手抄本上,只有十几个人联系人;你爸爸的手机通讯录里,有一百多个朋友;而你的朋友圈、公众号、抖音、B站、知乎号里、至少有上千人。
是每一代人多了10倍吗?并没有,新中国成立是5亿人,现在并没有500亿。
而是每个人连接效率在增加,社会网络密度也在增加。
所以请一定保存润总画的这张图:
未来无论怎么变,趋势一定是往右上方走——更高的网络密度,更低的交易成本。
那么在第四波浪潮中,哪里会有更高的网络密度?哪里又会有更低的交易成本?
比如在第三波浪潮中,微信成为了连接之王,一下提高了社会网路密度,各个社群也降低了跨区域,跨圈子人连接的交易成本。
那么在5G时代、在VR/AR时代?谁又会成为超级节点?或者以哪种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会出现?
再比如润总在公众号《短视频,是信息的终极形态:如何抓住这红利?》这篇文章中提到:视频,才是信息的最终形态。
超级个体,当然需要用不同「信息心态」去输出价值。
但文字虽然失真,但连接效率足够强大。比如我用Obsidian这类App,就能把几百篇文章连在一起。
而现在看来,我们很难通过什么工具,把视频中某块意向和意向连接起来。
从更高网络密度角度来说,这是否意味着文字依然连接效率更高?或者短视频今后会有各种切块了解工具呢?
再比如我一直认为,对抗这个复杂的世界,我们需要准备几套金手指。
而推荐的润总这三篇文章——搭建系统(系统动力学)、理解交易成本和网络密度,就是他给到大家的三个无敌金手指。
这三个是底层系统,那在未来七年,系统之上,又有哪些很稳定的金手指呢?
等等等等,还有太多太多各种问题。
05
后面的话
对于未来,我们如饥似渴。
刘润在《五分钟商学院》的Slogan是:前人的思考,我们的阶梯。
以上的三部分,正是润总的思考,我们的阶梯。
而润总也能否让阶梯更长一截。
期待润总的回复。
如何在下一个七年,在互联网第四波浪潮来临时,驾着木舟,能看清一点点方向?
能知道哪些方向是更高网络密度,和更低交易成本?
能更好打造个体系统,把自己嵌入世界更大分工体系中?
当然,这些问题,其实更应该由每个个体自己,不断去思考和搞定。
年轻人不缺乏努力,我身边很多人每天睡6小时,上卫生间都要听「得到」。
年轻人缺的,还是对商业世界的洞察,对于未来世界的判断,会对科技趋势的体悟。
各位在我这个框架上,有什么问题,可以写在评论区。
我统一梳理,期待润总的答复。
End...